還記得小時候公園里、動物園、植物園那些卡通可愛的垃圾桶嗎?沒有分類標志,所有的垃圾都被投進“小動物”的肚子里。有時候塞得滿滿的也沒有環衛工人來清理。誰能想到,那個時候的中國就已經提出了“垃圾分類”呢 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垃圾分類是從德國、日本這些具有“工匠精神”的國家中發展過來的。盡管德國于1972年最早實施垃圾分類,日本在垃圾分類方面成績斐然,但鮮為人知的是,最早提出“垃圾分類”概念的國家是中國。

早在1957年7月12日,《北京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登了《垃圾要分類收集》一文,呼吁北京市民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。這便是“垃圾分類”概念的問世。但那個時候老百姓參與的目的并非為了環保,通常是出于節約意識將生活垃圾分門別類送到廢品站賣錢而已。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中國才真正意義上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。1993年,北京率先制定《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》,提出“城市生活廢棄物逐步實行分類收集”。但那個時候街道上并沒有分類垃圾桶出現,公共垃圾桶大都是水泥桶、木制桶、塑料桶等單桶式垃圾桶。直到九十年代中期,大街上才開始出現早期的兩分類垃圾桶——將垃圾簡單的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。 中國最早的垃圾分類實踐出現在1996年12月15日。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間組織地球村的幫助下,從這天起開始垃圾分類。最初的分類垃圾桶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使用的。而且,那些分類桶是居委會成員用省下的年終獎購置的,分類后的垃圾由居委會聯系的小販和企業來清運。

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,物資匱乏的日子漸行漸遠,將垃圾分類回收賣錢這件事兒老百姓做的也越來越少了。當“垃圾圍城”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時候,垃圾分類才被重新提上日程。
超大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歷程可追溯到2000年。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、廈門、桂林等8個城市列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。各個城市也紛紛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予以配合。兩分類垃圾桶也逐步取代了過去的單桶式垃圾桶,占領了城市街道以及各個角落。 2003年10月,國家正式出臺了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》。根據國家制定的統一標志,生活垃圾被重新劃分為三類——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。相應的分類垃圾桶進入各個社區。 從形式上看,垃圾分類從那時候起已經邁開了腳步,但相應的運輸設備與基礎設施并不完善。盡管有些許成效,然而進展緩慢。由于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并沒有形成,垃圾分類實施效果并不理想。 眼下,中國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垃圾分類運動。只是這一次,不同以往。7月1日,“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”《上海市生活管理條例》正式實施,如今已經不再只是“多了幾個垃圾桶”那么簡單了。“強制執行”已正式上線。除了上海,全國還有45個試點城市正在緊張備戰垃圾分類。這項運動也已經從垃圾桶的革命轉變為全社會垃圾分類觀念的革命。